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钟声再响起一声声、一下下回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是缅怀、是警示更是在表达对和平的祈愿。
告慰逝者,警醒国人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84年过去中华门城墙上战争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万人坑”的累累白骨还在诉说着当年那段沉痛的历史。
祀我国殇,山河无恙
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镜鉴,国弱民必遭欺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一层展厅内,有一整面墙挂满了幸存者的照片。每位在世在册幸存者的照片后,都有一盏灯照亮,当幸存者离世后,灯光就会熄灭。
2021年,又有11张“面孔”由明转暗:杨翠英、蔡丽华、李如富、陈文英、戚振安、金同和、马继武、徐家庆、黄刘氏、傅兆增、马秀英……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61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
纪念馆内的“万人坑”遗址前方,还有另一面墙——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1995年初设时,刻有3000个遇难者的姓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名单墙艰难延长,迄今已有10665个名字。常有参观者问,为什么只能找到一万多个姓名?这也一直是史学研究者们的心结。《遇难同胞名录》的主要编纂者、南京大学教授姜良芹告诉记者:“因搜集范围有限、档案保存不力、不少家庭惨遭灭门无人申报等,随着时间流逝,战后对遇难同胞的调查如同大海捞针。”
和平,命运与共的担当
这是一年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征集的文物数量。其中,侵华日军步兵第三十六联队第十一中队的《阵中日志》、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等孤本尤为珍贵。
捐赠者是来自日本爱知县圆光寺住持大东仁先生,2005年以来,他代为征集和无偿捐赠给纪念馆的史料已超过3000件。“以国之名祭奠死难者的目的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经历苦难的南京,有更大的责任去倡导和平。
铭记,前进
事实上,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重申,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国际社会对此早有定论。
日本国内极少数人试图抹杀、掩盖、歪曲这段历史,是对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的公然挑战,与日本领导人开历史倒车的错误行径一脉相承,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警惕。中方严肃敦促日方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负责任态度妥善处理有关历史遗留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战争残酷,历久弥新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今天的成就不能掩去昨日的耻辱,而今日的光荣也不能涂饰过去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空前耻辱和灾难。不能忘记中国人民为了维护民族生存、国家和人类的尊严与日本这一凶残敌人所做的八年苦战,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
这是一段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和泪水凝铸而成的历史,充满着苦难的耻辱,蕴含着觉醒和抗争,它残酷而悲壮,它历久而弥新。
如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事实,不承认侵华罪行,参拜靖国神社……对此,我们一定要坚决地说:“不!”
灾难中的幸存者
幸存者夏淑琴家庭、路洪才家庭以及佘文彬家庭祭奠逝去的亲人。夏淑琴老人为7 位亲人的姓名描红。家祭现场,遇难者家属为亲人献花祭拜,缅怀亲人。路洪才老人和佘文彬老人在家祭现场诵读家祭祭文。
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在志愿者的陪同下,拿起笔为家人的姓名描红。她对身边的志愿者说 :" 我不认识字,但是我家里人的名字,我一笔一划都记得。" 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今年已经是81年了,我希望能等到日本政府的一句道歉。"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于2021年1月28日去世,享年96岁。杨翠英老人是今年去世的第1位幸存者,目前经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认证的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54位。愿老人一路走好!
不懈奋斗,民族复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平只能靠捍卫不能靠祈求。今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30万逝者,唤醒民族的共同记忆凝聚民族复兴伟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